第(2/3)页 “陈先生想从28纳米的工艺制程入手?” 三十秒后,梁劲松平复好心情,正色问道。 “算是吧,我知道湾积电和山星都掌握了14纳米的生产工艺,但良品率很低,连10%都没有,所以两到三年内,28纳米的芯片制程依旧会是行业一流水平。” 陈延森耸了耸肩,不可置否地说道。 他也想从28纳米跳到14纳米,可现实不允许。 首先,他目前只能买到NXT 1950i DUV光刻机,在单次曝光的情况下,28纳米已是极限。 更先进的DUV光刻机或EUV光刻机,阿斯麦限于禁令,压根不敢卖。 其次,配套设备和工艺流程跟不上。 梁劲松的技术路线规划能力脱胎于湾积电和山星,连这两家企业暂时都卡在14纳米的门槛前,梁劲松自然也没能力一蹴而就。 因此,14纳米是梦想,28纳米是现实。 “陈先生,我的想法是规避正面竞争,借力成熟生态,放弃Poly SiON技术,专攻HKMG技术,从湾积电、山星招募28纳米工艺的整合工程师,重点挖角参与过HKMG量产的团队成员。” 梁劲松条理清晰地回答道。 HKMG和Poly SiON都是28纳米领域的晶硅栅极技术,但HKMG采用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取代了传统的二氧化硅栅氧化层,同时使用金属栅极代替多晶硅栅极。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栅极漏电,提高晶体管的电容,使芯片能够在更低的功耗下运行,提升晶体管性能。 经过测试,28纳米HKMG工艺可提升30%的性能,降低50%的功耗。 陈延森笑了,在他的‘尊重’之下,梁劲松的角色转变之快,令一旁的胡锐晖瞠目结舌。 居然一张口,便要挖两位老东家的墙角。 “继续。” 陈延森放下茶杯,故作一副认真聆听的模样。 “我知道陈先生是担心天工 A100芯片的热卖,容易引发高通、联发科的针对。 毕竟高通是湾积电最大的商户,若是保罗·雅各布拿订单相要挟,湾积电大概率会中断天工 A100的代工业务。 所以我的建议是,在28纳米工艺成熟前,先和联华电子、格罗方德签订代工协议。 这两家的28纳米产能利用率本就不足,合作成本相对较低,刚好能避免与台积电、高通形成正面竞争,还能利用二线厂商的价格优势。” 梁劲松接着说道。 他的这番话,不仅展现了过硬的技术水平,还秀了一波对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的深刻理解,以及资源整合的个人优势。 梁劲松的潜台词是,自己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攻坚,对产业链上下游的风吹草动同样了如指掌。 “半年前我分别找过联华电子和格罗方德,联电那边直接拒绝了,格罗方德的报价则偏高。”陈延森说道。 “我能搞定。”梁劲松信心满满地回复道。 他在半导体行业混了几十年,曾经的下属、上司、同事和朋友,大多都在业内第一梯队、第二梯队的公司担任要职。 学阀也好,人情也罢。 这便是雇佣他的潜在价值。 别人搞不清的合作,让他出面,三言两语就能摸清对方的底牌。 别人谈不拢的条件,他凭着过去积累的人脉和声望,往往能找到关键人物敲开缺口。 就像联华电子和格罗方德,当初天工科技接触时相继碰壁,可换成梁劲松,或许只需一个电话,就能让对方重新坐回谈判桌。 因为在半导体圈子里,他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,那些曾与他共事过的高管,多少会卖几分薄面。 这便是行业老炮的底气! 他熟悉各家公司的派系脉络,清楚谁能拍板、谁在观望,甚至知道对手的软肋在哪。 哪怕是看似无解的供应链难题,他也能凭借过去的资源网络,绕开死胡同找到新的通路。 对陈延森来说,花高薪请他来,买的不只是技术和管理能力,更是这几十年浸淫行业攒下的“隐性通行证”,能让新公司在起步阶段少走无数弯路。 就像陈延森在风投圈的地位一样,一个新项目但凡挂着他的名字,风投机构闭着眼也敢五亿、十亿地往里面砸钱。 “如果让我来负责这个项目,2013年Q4,先找ARM购买HKMG架构的IP授权,然后找二线厂商购买二手的NXT 1950i光刻机和配套的刻蚀、沉积设备,没必要买一手,价格太贵。 而且阿斯麦打算推出NXT 1950i的升级版,可能比不上NXE 3300B,但绝对可以生产14纳米的芯片。” “2014年Q2,完成设备购置、人才储备培训和生产车间搭建流程;2014年Q3试产流片,完成首颗28纳米芯片的测试工作;2014年Q4把良品率提升到80%以上。” 梁劲松侃侃而谈道。 言外之意,只要资金能及时足额拨付、关键设备如期到位、核心团队顺利组建,给他15个月的时间,就能啃下28纳米制程芯片量产这块硬骨头。 前3个月用来搭建团队、梳理工艺流程,同步完成厂房洁净室的改造; 第(2/3)页